小议“托儿”的英译

提起“托儿”这个词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托儿”本是北京方言,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初指的是商店或是路边小摊儿雇上一个或几个人,假装成顾客,作出种种姿态,引诱真正的顾客购买其产品。卖的是什么东西,就叫什么托儿,如卖布的叫“布托儿”,卖鞋的叫“鞋托儿”。此后中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托儿”一族,看病时会遇上“医托儿”,求学有“学托儿”,坐车有“车托儿”,上酒吧有“吧托儿”,就连吃饭都会遇上“饭托儿”。“托儿”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注意,现在人们开始把商业社会中新兴的这种特殊的“中间人”一概称之为“托儿”:专门负责代办车辆检测或牌照手续的叫“车托儿”,踊跃排队买房制造楼市繁荣假象的叫“房托儿”,谈话节目现场安排的踊跃发言的叫“话托儿”,婚姻介绍所雇来专门与人约会相亲的叫“婚托儿”,为受贿人和行贿人牵线搭桥的叫“腐败托儿”……去年专门针对这一现象编导的舞台喜剧“托儿”,在全国各地上演时颇受观众欢迎。笔者注意到,该剧剧名“托儿”一词在媒体的英文宣传报道中的翻译是五花八门,有的译为Human Bait,有的译为the Cheat,有的干脆音译成Tuo-er。无独有偶,2003年1月的China Daily也刊登了一篇有关外国人在中国当“托儿”被捕的报道,其中用的是fake customer一词:Foreign cheat uses ‘fake customer’ trick(见2003年1月24日China Daily, HongKong Edition)。笔者不禁产生了疑问:这几种翻译究竟哪一种比较合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human bait一词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个词指的是医学和生物试验中,用来充当试验诱饵的人,例如在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时,研究人员常常让实验室的蚊子叮咬自己或专门雇来的人员,这种方法往往被称之为human bait mechod,即“人诱饵法”。cheat和fake customer这两个词从含义上讲与“托儿”比较接近,属于“托儿”的上位词,但哪一个都无法涵盖“托儿”独特的内涵:受雇于人,假扮顾客,利用从众心理制造随群现象,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从雇主手中获取报酬。如果用这两个词来翻译“托儿”的话,不免极大地抹杀了“托儿”的文化特色和语义内涵。既然这些词都不合适,于是笔者转而向汉英词典求助。(作者,余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供稿,《中国翻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