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7日是南开大学校庆。每到校庆来临之际,自然想到南开的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办人张伯苓先生于本世纪30年代初期为南开学校创制的校训。


  “允”:文言语首助词。“既、又”的意思。


  《诗经·鲁颂·泮水》有“允文允武,昭假烈祖”之文,孔颖达注:“既有文德,又有武功。”


  “允公允能”可以解释为既有爱国爱群的品德,又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公”:指公德、品德,即爱国、爱民。“能”:指能力、才干、技能。


  “日新月异”: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张伯苓先生目睹当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国情,一心主张教育救国,从1904年开始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借鉴并吸取东西方各国的文明,创造性地把南开办成中国近代教育的范例。把人才的培养视为学校的中心和根本,他认为,“中国将来之希望,纯在人才之多寡”。对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认为,“本校之创立亦即其以教育人才为目的,其引全国人民皆能觉悟,学校正如一小试验场,场内之人皆有信心,具改造社会之能力,将来进入社会,改造国家,必有成效”。为此,他一贯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主张“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并明确提出:“教育要为社会谋进步,为公众谋幸福”。他认为:“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然而,始可实行救国之宏愿”。“惟‘公’故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


  由此可见,张伯苓先生当年为南开学校制定的“公能”校训,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之服务社会之能力。”


  “公能”校训是南开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开教育事业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公能”校训应该具有新时代的精神与特色。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南开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造就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才,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本领。解放思想,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为振兴中华,勇攀世界科技新高峰。


  半个多世纪以来,“公能”校训为国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今天,蕴含了新的时代精神和特色的校训必将继续激励南开莘莘学子为振兴中华奋发努力,早日成材。
 
稿源: 中国广播网 编辑: 梁宏峰
2004-09-30